“二月二,龍抬頭”是怎么來的?
以前每逢農歷二月初二,兒童們都唱著“二月二,龍抬頭,蝎子、蜈蚣都露頭,大倉滿,小倉流。五谷豐登太平秋”的歌謠,來迎接這個一年之中重要的民俗節日。二月
中國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民族和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財富。
從這些流傳至今的節日風俗里,我們能生動的看到古代人民社會
鹽打哪咸?醋打哪酸?來自農村的農諺俗語,都是農民自己在經歷過長期的生產和生活實踐后,靠平時的觀察和實踐為基礎,進行必要的歸納總結之后,凝練而成的。有實踐做基礎的農諺俗語,自然也有其道理。不過,凡
當處暑后殘余的最后那點炎熱也被涼風驅走,最怕熱的人也緩緩將扇子收起的時候,白露時節便到了?!鞍嗽鹿?,秋屬金,金色白,陰氣漸重,露凝而白也”,從這時起,便一夜涼過一夜,晨起草木上就可以看見凝露了,
俗語說:“處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边@句話的意思是說,處暑之后天氣依然很熱,每天都要洗澡,過了十八天,就到白露節氣了,就不適合穿短衣短褲了,要穿上長袖長褲,避免著涼。但還有俗語說:“春捂秋凍”有
我國一年有二十四個節氣,白露處在第十五個。
白露白露就是白色的露珠,它的出現說明涼氣已經襲來,葉子上已經出現了一滴滴的露水。
人們都說“夜晚露水狂,來日毒太陽”,什么意思
蘇州好,廿四賞荷花。黃石彩橋停畫鹢,水精冰窨劈西瓜,痛飲對流霞”。清代沈朝初在《憶江南》中描寫了一幅夏荷競放、泛舟賞荷的美景?;ㄐ艦槠?,江南水鄉的古人將農歷六月二十四日定為“荷誕”。每逢觀荷佳節
“處暑無三日,新涼直萬金?!闭缢未娙颂K泂的詩句所描述的那樣,剛入初秋,夏日的暑氣還未完全消散,突如其來的陣陣微風帶來了千金難買的舒適與愜意。怡人的秋色慢慢鋪陳開來,秋云飄逸,秋水如鏡,秋陽透
農諺:“處暑下雨秋來早,大寒無雪春來遲”其意思是這樣的----
一、處暑下雨秋來早
處暑,又名“出暑”,是二十四節氣之中的第十四個節氣,此時,太陽已經到達了黃經150°,
“處”含有躲藏、終止之意,“處暑”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了?!对铝钇呤蚣潯氛f:“處,去也,暑氣至此而止矣?!碧幨钜院?,我國大部分地區的氣溫逐漸下降,天氣由炎熱向寒冷過渡。
民間傳說
年節
正月初一為歲之首,老幼整肅衣冠,擇吉時開門,鳴放爆竹、焚香、燃松明燈,祀祖。謁拜社廟,謂曰“拜佛年”,出門迎喜神。倫理人家,早聚堂前,以輩份次序拜年。
初二、初三,
清明掃墓是麗水人祭祖的重要習俗,掃墓的時間在清明節的前三天和后四天,群眾稱為“前三后四”。此外在陰歷七月半及丈八日(指陰歷正月初八日)也有部分民眾到祖墳掃墓的習俗。掃墓時必備有蓬點心,也叫清明馃
三伏天,俗稱伏天兒。
進入伏天,說明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到來了。
伏天,雖然不是二十四節氣里面的,但也是中國傳統歲時節令重要的一個階段。
和二十四節氣一樣,三伏天
俗語有云:“熱在三伏,冷在三九?!比焓浅霈F在小暑與處暑之間,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日子。
“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謂的“六邪”(指“風、寒、暑、濕、燥、火”
“立秋迎?!笔桥桶舶参逆偯癖娫诹⑶锶张e行的以祈豐稔、求太平為內核的民俗活動。它依托特定的農事節氣,以胡公大帝、白鶴大帝、五顯神官、山皇大帝為主要祭祀對象,以請神、踩街、祭拜、送神、社戲為主要表現
東北人過端午節有很多有趣的習俗,除了大家都知道的吃粽子外,還要吃茶葉蛋、煮雞蛋、打糕,有克仗斗石、踏青等活動。
1、吃粽子
端午節吃的習俗中,排在首位的便是粽子。南北方粽
端午節作為中國的傳統節日,是為了紀念屈原而誕生的,但很多人不清楚端午節的諸多禁忌。
目前有一種說法,端午節當天不應該說節日快樂,而是應該說端午安康。其原因是端午是一個祭祀節日,悲壯的
天涯海角國際婚慶節創辦于1996年,集大型婚慶活動和蜜月度假旅游于一體?;閼c節接受國際、國內新婚夫婦以及金婚、銀婚等婚慶夫婦報名參加,通過“鹿城相聚”、“天涯結緣”、“南山祈?!?、“東海寄情”等
舊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是我國民間傳統的三節之一。老北京人習慣上俗稱為五月節。
早在清乾隆年間,端午節要擺粽子供,設“粽席”,人與神共同享受端午節的樂趣。
粽子是端午節的象
在安順市鎮寧自治縣、紫云自治縣、長順、西秀四縣(區)交界處,即革利地區,居住著一支神秘的苗族,他們稱其“蒙正”,意思為:遺留在這個地方?!懊烧狈植加谏鲜隹h(區)68個村,162個自然寨,自稱為
“國際茶日”是于2019年11月27日,由聯合國大會宣布設立的節日,時間為每年5月21日,用以贊美茶葉的經濟、社會和文化價值,促進全球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它是以中國為主的產茶國家首次
西方七國集團首腦會議(G-7 Summit),簡稱G7,是七個最發達的工業化國家的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就共同關心的重大問題進行磋商會晤的機制。
世界上工業化最先進的七個國家首腦會議產生
一年一度清明節到來,大凡在外的游子,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老鄉見老鄉,常見的問候話是“清明回家(故鄉)嗎?”,海南方言便是“回屋做清明不?”。過任何節日,不叫“過”而是叫“做”,如做年、做端陽節
也許是因為千古以來獨懸海外不被沾染的緣故,海南的中元節——“鬼節”,相比起內陸,更多地保留了傳統習俗的“原汁原味”。在海南,“鬼節”也叫七月半,在海南人心中,僅次于春節和清明。從七月初一到十五長
搶頭杵是金華婺城區湯溪范姓村民在清明祭祖時的一個十分奇特、有趣的民間活動。它以游戲為活動形式,以家庭婚姻為目的,搭起青年男女互相交往的平臺,并在游戲中加深了解,互相表達愛慕之情。
“
兒時,我的家鄉霍岳一帶,婦女們常常喜歡在端午節縫制布猴。每到這天,小孩子胸前都佩戴著五彩的布猴飾品,一個個風光招搖地走出來,或吃著粽子,或舞著艾條;新女婿則提籃打扇給未過門的新媳婦送端午禮來了。
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的前身是創辦于1993年廣西國際民歌節,1999年正式改為現名,它由國家文化部社會文化圖書館司、國家民委文化宣傳司和南寧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是一個融文化、旅游、經貿為一體的綜合
立夏節氣意味著春季的結束、夏季的到來,在立夏后,不僅氣溫會越來越高,雷雨天氣也會越來越多,農作物也進入到了旺盛生長的階段。由于立夏節氣是二十四節氣中很重要的一個節氣,所以在農村中關于立夏節氣的俗
立夏作為一個傳統的節氣,在各地都有各自的習俗,都會吃些有紀念意義的食物過立夏,比如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等等,那么你知道立夏要吃什么嗎?
立夏要吃立夏蛋。
在農村一些
在農耕時代,先民以農事為重,把一年二十四節氣中“三夏”之首——立夏作為祈求五谷豐登的重要日子,稱“立夏節”,也叫“立夏日”。立夏一到,他們“將有事于西疇”了。
寧波民間普遍有過立夏節
立夏節氣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7個節氣,也是夏季的第一個節氣,立夏的到來,意味著春天的結束,夏季的開始。立夏過后,白天時間會越來越長,氣溫會越來越高,雷雨天氣也會增多,農作物開始進入到茁壯成長階段。
1933年8月1日,盛大閱兵典禮在中央蘇區首府江西瑞金舉行,這是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次慶祝自己的建軍節,此次閱兵開創了人民軍隊建軍節閱兵之先河。為了舉辦好這次慶典,時任紅軍總政委兼第一方面軍總政委的
曹雪芹筆下的《紅樓夢》不僅描寫了感人的愛情故事,描寫了四大家族的盛極而衰的過程,而且反映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堪稱中國古代的一部“百科全書”,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又到一年新春時,總把新桃換舊符。
登高望遠、飲菊花酒、佩戴茱萸……這一系列重陽節特有習俗,描繪出秋日一幅亮麗的風景畫。農歷九月初九是傳統的重陽佳節,古代,這個節日又叫“菊花節”,很多習俗都是圍繞菊花展開的,比如搭建菊花山、燈下賞
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春節是中國人心中不可或缺的喜慶佳節。人們在歡度農歷新年的時候,也不忘用文字記錄下歡樂團圓的場景。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陜西名家筆下的年,感受他們記憶中的濃濃年味。
農歷五月初五,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五節等。端午節期間,各地民眾包粽子、賽龍舟、佩香囊、懸艾草菖蒲等,習俗名目繁多,因地而異。
那么,在豐富多樣的端午習俗背后
大埔縣大東鎮坪山梯田千畝油菜花是大埔縣重點旅游開發項目,是知名的旅游勝地,梯田美景如畫吸引著全國各地乃至全世界的攝影愛好者慕名前來觀賞、采風。
據了解,大東鎮坪山村的千畝梯田源于元末
世界客屬懇親大會是國際上具有廣泛影響力的華人盛會之一,是海內外客屬鄉親聯絡鄉誼和進行跨國跨地區交往的重要載體,也是各國各地區客家人開展經濟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舞臺。
世界客屬懇親大會
過大年,又叫過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節日。
在貧窮的年代,因為缺衣少食,俗話說“饞漢子望過年,饞婆娘望坐月”。因為過年男人可以吃,可以閑耍,女子坐月子,可以吃雞蛋、雞肉和臘肉火腿。
臺灣客家地區有一首新年謠,同樣充滿鄉土趣味,也展現客家族群的勤儉傳統。
年到初二,食乘把膩膩
年到初三四,人客來來去
年到初五六,有酒又無肉
年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