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雞公仔》
(一)
雞公仔,髻蕾蕾,
井邊揩水淚垂垂。
人家問涯叫脈個?
冇爺冇娭受人欺。
檐前洗面哥會罵,
房里梳頭嫂會槌。
嫂莫槌,哥莫罵,
十七十八涯會嫁。
嫁個金屋棟,玉屋梁,
金凳子,象牙床。
等到另日轉妹家,
阿哥阿嫂見到笑哈哈。
(二)
雞公仔,半夜啼,
啼醒滿姑來做鞋。
做倒一雙鞋,
一長又一短,
拿來換雞卵。
雞卵圓,換銅錢;
銅錢爛,換把扇;
扇子涼,換白糖;
白糖甜,換白鹽;
鹽雪白,換升麥;
麥子香,換塊姜;
姜味辣,換鐃鈸;
鐃鈸锃锃锃,換酒罌;
酒罌漏,換黃豆;
黃豆矮,換老蟹;
老蟹沿過塘,
滿姑捉來食哩做新娘。
注釋:
1、雞公仔:發育未完全成熟的小公雞。髻蕾蕾:形容雞冠很大,好像花蕾一樣。
2、揩水:挑水,擔水。淚垂垂:眼淚不斷往下流的樣子。
3、涯:我。脈個:又多寫作“嗎格”、“么個”等,什么。
4、冇:沒有。爺:父親。娭:母親。
5、檐前:屋檐下。洗面:洗臉。槌:音chuí,原是一種敲打用具,如“棒槌”,這里用作動詞,同“捶”,敲打。
6、另日:那時候。
7、雞卵:雞蛋。贛南、閩西客家多稱作“雞蛋”,粵東、臺灣以及南洋各地客家多稱作“雞卵”或“雞春”。
8、鐃鈸:鐃與鈸原為兩種不同的銅質樂器,后來混而并稱為鐃鈸。锃锃锃:象聲詞,描摹鐃鈸被打擊的聲響。
9、酒罌:酒壇,酒甕,酒缸。罌,普通話讀音為yīng,客語讀音近似于áng。
10、老蟹:螃蟹。哩:時態助詞,放在動詞后面,相當于“了”。
賞析:
第一則《雞公仔》以第一人稱身份創作,頗有對著“雞公仔”自言自語的味道。由于父母早亡,雖然還有年長哥嫂的照顧,卻也是孤兒心態十足。這類女孩性情多早熟,也格外勤奮、刻苦,卻往往神經質,經常顧影自憐,由于自幼缺乏父母的呵護,心理承受能力較差。另一方面,“冇爺冇娭”的人自尊心強烈,最苦最累絕無怨言,然而一旦不小心傷害到她的自尊心,她便難以忍受。大段的心理活動描述,無不生動、逼真,充分展現了客家童謠較高的藝術性。訴苦之后,馬上轉入自我安慰,展望美好的未來。金屋棟、玉屋梁、金凳子、象牙床,作為榮華富貴的象征,不僅將來要給哥嫂莫大的歡欣和鼓舞,更是自己美好前程的向往,激勵著自己,奮發著自己。
第二則《雞公仔》以第三人稱的敘事風格,講述了“滿姑”辛勤做鞋及其一系列以鞋換物的有趣故事。在這首童謠中,“雞公仔”不再是一個傾聽者,而是滿姑辛勤勞動的見證人。
尚未完全掌握啼鳴報更本領的雞公仔,半夜三更便開始喔喔亂啼。人們都還沉浸在甜美的夢想之中,滿姑卻聞雞而起,趕緊作鞋?;蛟S滿姑手藝不甚精湛,或許陰差陽錯,或者純粹為了歌謠逗趣的需要,滿姑連夜趕起來的一雙鞋子一長一短,很是洋相,令人好笑。
顯然,滿姑所做的還不是嫁妝鞋,而是作為手工藝品,做成后要拿到街上去賣的。然而一長一短的一對鞋子是沒有人會花錢買下的,于是只好拿來以物易物。首先換來的是雞蛋,這里可能還粘了雞公仔的光,否則連雞蛋也換不來。(童謠的趣味正是在這里)接著拿雞蛋換錢,又拿錢換扇子,拿扇子換白糖,這樣一路換下去,白鹽、麥子、姜、鐃鈸、酒罌、黃豆、老蟹統統出場,真可謂是五花八門,盡興編造,隨口說來。表面看來雜亂無章,實際上全是伴隨歌謠的韻腳而自然延伸、拓展。韻腳也轉換的特別快,兩句一韻,風味十足。
喜歡看新人仔,這是孩子們的天性。尤其在一向寂靜的客家山莊,熱熱鬧鬧地嫁女兒,歡歡喜喜地娶新娘,不僅是東家一家人的喜慶,更是全村人吉祥的日子。因此,本來是要數落滿姑的,最后卻讓滿姑吃了螃蟹準備做新娘。
就語言表現手法來說,第二則的頂真修辭法已經是發揮到淋漓盡致的地步了??图彝{的創作者,幾乎沒有一本正經的文人,然而文學修辭的運用卻是那么地恰到好處,不由地讓人們相信,一切藝術的真正源頭都在民間,又或者說,民眾是一切文化的主要創造者和傳承者。